氯乙烯勞工暴露生物偵測分析方法開發
肝臟是氯乙烯單體(VCM)傷害的標的器官,除了會引發特殊的肝血管肉瘤、肝硬化、肝癌及肝脾腫大等病變之外,早期可能會有肝功能異常的情形出現。國際癌症組織(IARC)於1987年將VCM定為第一類致癌物。先前氯乙烯分析方法受限於偵測極限偏高,無法對低濃度暴露情境進行較完整之生物偵測與暴露評估工作。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已成功研發更精準的VCM尿中代謝物分析技術,可降低偵測極限,有利於職業族群之長時間低劑量暴露及健康風險評估研究。
自1957年起,國內大型塑化產業正式進入氯乙烯單體(vinyl chloride monomer, VCM)量產製程,並以化學聚合反應大量生產塑料產品的必要原料-PVC粉(Polyvinyl Chloride, PVC),此一原料可加工製成各式工業或民生用品,如:電線、塑膠管、塑膠瓶、塑膠玩具、人造塑料皮布等。依據2009年化工資訊社之化工原料調查顯示,台灣VCM平均年產量將近200萬公噸。
VCM與PVC粉製造作業勞工可能是VCM暴露風險較高的族群,我國VCM八小時時量平均暴露容許濃度(PEL-TWA)為3ppm,美國職業安全衛生署(OSHA)規定的氯乙烯八小時時量平均暴露容許濃度須在1ppm以下。
VCM進入體內後迅速由肝臟代謝,其代謝物約在24小時內經由尿液排出體外,其最終產物之一為Thiodiglycolic acid(TDGA),且尿中TDGA濃度與職場環境中的VCM暴露具顯著之統計相關性。國內曾有研究以氣相層析質譜儀(GC-MS)進行尿中VCM代謝產物TDGA之分析,研究結果發現,個人VCM暴露濃度高於5ppm時,與尿中TDGA濃度具有顯著之相關性,但VCM暴露濃度低於5ppm時,則無法觀察到與尿中TDGA濃度之相關性。
先前方法以GC-MS進行尿中代謝物TDGA之分析,需經過繁複的前處理程序,以及衍生化步驟,其過程中可能由於移液、吹氮、高溫狀態下衍生化、以及衍生化效率不確定等問題,造成樣本待測物質量減損,進而造成偵測極限偏高,無法有效分析及量化更低暴露之生物指標濃度。勞研所研發以HPLC-MS/MS/為主要分析儀器,建置完整的尿液樣本前處理流程與儀器條件最佳化,以分析尿中代謝物TDGA,其前處理過程精簡,無需考慮衍生化效率問題,在常溫狀態下即可以適當之液相層析管柱,分離TDGA等待測物,串聯質譜儀(Tandem Mass)具有可提供高精密度之定性與定量性能,是為此法最主要之優點。此項分析技術之開發,將有助於日後的VCM相關研究,可以取得更完整的作業勞工長期暴露評估資料,以確保作業勞工的健康。